Product FAQ

王清宪解码青岛: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就是站在中国未来风口

 

  本报记者 公培佳 青岛摄影报道

  中国经济速度站在了“6”的临界点,亟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极。

  “投资青岛,就是站在中国未来的风口。”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近日在青岛对《华夏时报》记者称。他语速不快,但字字珠玑,谈起“南深圳,北青岛”则挥起手势,极具感染力;他清楚记得青岛经济的各项数据,如数家珍地介绍今年投资青岛的企业,更如获至宝地解读每一项落地青岛的国家战略;他在年初主政青岛后,使命般地推开了未来开放前沿的窗口,并握住了盘活北方经济甚至整个中国经济的钥匙。

  他曾在不同场合说过,面对记者又说了一遍的是:“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按照王清宪的理解,当多个国家战略在青岛叠加后,青岛就有了新的使命。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建华多次赴青岛考察,这一次3天走下来之后,他对《华夏时报》记者感叹:“无论是政策力度、投资速度,还是干部面貌、执政理念,青岛经济都足以立即驶入快车道。”

  “南深圳,北青岛”

  1月29日,王清宪履新青岛。

  他在此后的一次公开场合上分享了一个细节:“今年春节之前的1月29日,中央调任我为青岛市委书记。在赴任前,我向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同志辞行,家义书记对我说,‘责任重啊!重于泰山。中央让你去青岛,核心的任务就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岛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青岛要学深圳、赶深圳。”王清宪履新青岛不到一个月,在中共青岛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上,首次为青岛提出具体的学习、追赶目标。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

  《华夏时报》记者在青岛多个职能部门采访后发现,往常一说追赶常用的“弯道超车”,似乎并不是青岛选择的路径,青岛这一次要“换道超车”。据了解,在我国五个计划单列市中,按经济总量,深圳第一,青岛第二;而排名背后的数字更意味深长:深圳面积只是青岛的1/6,但产出整整是青岛的两倍。王清宪从中看到的却是机遇:“这正是青岛未来发展的巨大空间。”

  又过了一个月,3月25日,王清宪率青岛市党政考察团在深圳考察学习,期间,王清宪向企业家告白:“我想告诉大家,我读得懂企业,读得懂企业家。”

  “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发挥青岛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用开放的国际视野整合全球优质资源,立体、综合、全方位地搞活一座城,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王清宪随即给出了答案:“学深圳、赶深圳。”

  为此,青岛一口气推出了“55条”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举措,函盖了创新创业、产业升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金融支持、用地供应等八大方面。

  “中国开放是从东往西、从南往北,先有珠三角,再长三角,这是两个中国经济高地,往北过长江就没了;而青岛是长江以北四个GDP过万亿的城市之一,下一个经济增长极呼之欲出。”王清宪10月4日对《华夏时报》记者说。据悉,目前GDP过万亿的城市有16个,长江以北仅有北京、天津、青岛和刚刚晋级的郑州。从深圳沿着海岸线一路向北,青岛战略地位凸显。

  在深圳掀起工业设计旋风的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封昌红选择的下一站便是青岛,针对工业设计项目第二次赴青考察后,即与青岛市北区区委书记张新竹现场敲定了一栋5000平方米的百年老建筑作为“点亮青岛”的工业设计项目基地。她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拥有深圳速度青岛质量,打造南深圳北青岛格局的底蕴深厚。”在她的设想中,不久之后,青岛就是下一个“设计之都”。

  下一个经济增长极

  然而,王清宪给青岛的定位显然更宏观。

  他数遍了中国区域经济历次创下的高地:珠三角的深圳广州、长三角上海苏州杭州……然后告诉本报记者:“从区域经济角度看,过去是东西差距,现在是南北问题更大,北方经济持续大面积后移,南方经济却持续快速增长,经济重心快速南移,国家已经认识到了这个现象,北方经济崛起刻不容缓。”

  关于青岛是下一个经济增长极的话题,王清宪先解释了为什么北方经济会持续疲软。他说,从黄河流域往北,普遍呈现改革开放程度不高、市场化程度不够现象。为什么北方的开放不足?40年前找的原因是:北方人思想固化、不想改革,北方体制僵化、大国企多束缚多,40年过去了,现在就不能还是这个原因。

  “不是北方人不想改,是没找到开放的窗口,没有窗口就没有改革的内生冲动,就不足以打破旧经济的束缚。就像钢板需要1200的力才能穿透,只有800时不行一样,这就需要外力,这就是开放,无论愿不愿意,都会把旧的冲破,都会建立新的市场。”王清宪称。

  在封昌红的记忆中,深圳的人才很多都来自北方来自东北。王清宪半开玩笑地反问:“为什么北方人到了深圳就开放了?就变聪明了?”

  围棋着手中有“手筋”,又叫“妙手”。而青岛正是这盘经济大棋的关键一子。王清宪为此明确提出了青岛的路径:开放-创新-改革。“以前的路径是改革-开放-创新,现在需要以开放倒逼改革,先开放,开放引来新的资本、技术、市场和理念,与青岛原有的经济优势结合就是创新,创新就会突破旧的束缚,这就是改革”。

  正是在这个路径之上,青岛今年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独树一帜。

  10月18日,记者从青岛海关获悉,今年前三季度,青岛市外贸进出口总值428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2%,增速列全国5个计划单列市首位,比山东省整体增幅高5.8个百分点。

  经济三驾马车中,青岛今年以来的投资变化更大。王清宪告诉记者:“今年一季度GDP增速还不到6,二季度就到了7.5,8月份9.9,9月肯定超过10了。”这背后是另一组数据在支撑:今年前3个月,青岛新开工项目同比减少了69个,但6月份一个月新开工项目就是前5个月的总和,7、8两个月新开工项目是前5个月的1.8倍。据了解,1-7月,青岛新签约5亿元以上大项目220个,总投资规模6700亿元,其中已注册落地112个,占比50.9%;其中,上半年新登记民营企业增长了31.09%,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增速。

  王建华在考察中发现了青岛新近出台的产业政策的秘密,而这恰是青岛经济快速跑的动能所在。

  “青岛的产业政策都是企业、协会民间组织主导的,既个性又更符合市场,是企业真正需要的。比如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是北汽拿的,政府要做的工作是进行论证,做好服务。接下来要出的产业政策还有风投、5G、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王清宪告诉记者,中央赋予建设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国家使命,青岛已经站在了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前沿,承担着光荣的国家责任,“企业来青岛发展,就是站在中国开放发展的新风口”。

  重新定义青岛使命

  青岛的使命显然不止是着眼青岛,甚至还远不止于山东。

  一个月前,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正式挂牌,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陆续收到发自青岛的进口商品。

  国务院批复的山东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规定:“青岛片区重点发展现代海洋、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现代金融、先进制造等产业,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助力青岛打造我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

  据王清宪介绍,青岛片区面积52平方公里,约占山东自贸试验区的43.3%,在三个片区中面积最大;承担106项改革创新试点任务,占全部试点任务的94.6%,承担的试点任务最多。未来一年内,青岛片区将全面拓展保税文化艺术品的仓储、展示、交易等业务,设立橡胶、棉花等大宗商品现货保税交易市场,进一步扩大汽车平行进口试点范围等。

  而在胶州湾北部,另一个国家战略上合示范区已显现出轮廓:已有235家贸易企业集聚,实现进出口10.8亿美元,同比增长32%。

  2018年6月,上合峰会在青岛召开,上合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同时落地青岛;从此,青岛成为中国连通上合诸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支点城市。一年后的7月24日,在中央深改委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为上合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定调,通过了《总体方案》。

  上合组织秘书长诺罗夫对此评价称:“上合示范区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能够促进上合组织国家间的贸易额增长,有利于推动中国扩大从其他上合组织国家的进口,巩固中国与其他上合国家的互信互利。”

  市场反应更快。今年前8个月,青岛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959亿元,增速高达31.4%,比全市整体水平高出16.8个百分点。至此,青岛全球贸易伙伴已经达到216个,几乎覆盖了世界所有经济实体。

  “青岛将借助自贸区批复契机,叠加青岛西海岸新区、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保税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等多个经济功能区优势,把青岛建设成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的引领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示范区。”王清宪称。

  在王清宪的设想中,作为陆地起点和海上起点的叠加区域,青岛往西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黄河流域和西亚东欧;往东是日本韩国,水路从青岛南下到上海、过太平洋印度洋到欧洲;往北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海底隧道,一旦打通,将俯瞰整个东北。未来,青岛坐标山东与京津冀互动,位居环渤海湾辐射东北亚和日韩。“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和纵深开放的角度来讲,长江以北地区的确需要一个新的开放战略支点,青岛应当有这样的担当”。

  这其实并不难理解。

  7月24日的中央深改委会议上,习近平指示,从全局和战略的层面上要求青岛“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要求山东在国家开放大局中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王清宪注意到,“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前面有个定语“在全国开放大局中”,“这显然不是就山东说山东,也不是就青岛说青岛,这是全国的大局”。

  寻找新的“爆破点”

  “今天把青岛作为中国开放的新窗口,意义不亚于40年前在深圳设开放窗口。”王清宪称。这是全新的定位、更大的使命,接下来就看青岛的动作了。

  《华夏时报》记者10月上旬在青岛实地调查时看到,从黄岛西海岸到胶州湾,从市北百年建筑群到现代化的五四广场,从现代物流、国际贸易到文化旅游、海洋经济,青岛正在主演一场大戏。王清宪的解释更为直白:前面所有已批的政策,青岛几乎都可以享受,重要的是能不能写好剧本。

  为此,王清宪亲自去挑选“主演”了:“我在青岛接待或走出去拜访了不少企业家,像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先生、商汤科技董事长汤晓鸥先生、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郁亮先生、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先生、中车集团董事长刘化龙先生等等,我和他们讨论求证的一个话题是,面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像他们这样的大企业,如何从面向未来的层面,用高水平开放引领、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国家战略大坐标设计在青岛的投资。”

  每一场“戏”,对于青岛经济而言都是一个“爆破点”。但青岛却仍不满足于此。

  青岛因港而生、向港而兴。今年以来,青岛市委托曾担任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的吴志强院士团队,完成了《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区概念规划与城市设计(整合)暨启动区修规与单体方案设计》。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正式启程。

  记者采访获悉,位列世界第七大港口的青岛港,正不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港口的合作,目前已开通中欧班列、中亚班列、中蒙班列、中韩快线、东盟专列等国际班列,先后与吉布提港、埃及塞得港、马来西亚巴生港、俄罗斯圣彼得堡港等“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建立友好港关系;在2019年上半年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前十名中,青岛港达到2.8亿吨,位居全国第五,省内第一。

  正是基于青岛的港口航运优势,海峡两岸暨港澳协同创新联盟秘书长于勇在最近一次与王清宪的见面中,直接提出“青岛可推动沿黄经济带战略落地”的设想。他组织的“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企业家创新创业发展论坛”即将在青岛举行,在把青岛优势与台湾、香港和澳门的技术、产业、资本优势结合起来的同时,他又建议青岛主演一场“黄河大合唱”。

  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文章指出,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

  据了解,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9个省区,全长5464公里,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黄河流域省份2018年底总人口4.2亿,占全国30.3%;地区生产总值23.9万亿元,占全国26.5%。

  “青岛自古就是黄河流域的出海口。”对于勇这一提议,王清宪当场表示,青岛港已经到沿黄去考察了,下一步可以推动沿黄城市协作,选20个城市,就以港口为龙头形成产业合作,把满载而去空车回来的国际班列充分利用起来,中西物流和产业之间互相结合。

  事实上,早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宋纯鹏就建议,将“沿黄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参照长江经济带战略,制定颁布指导意见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沿黄省份生态经济发展进行统筹布局和顶层设计”。

  这将是青岛经济的下一个“爆破点”。

平台注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