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st case

像绣花一样精细——看看东京丸之内CBD地下空间怎么做?(附大量美图)

  • 导言

日前,笔者有幸约访同济大学束昱教授,请教关于日本地下空间最新发展动向。束教授对日本地下空间一直保持长期密切关注,重点介绍了地下空间安全防灾、地下空间互连互通、地下空间开发与城市更新等方向的动态和启示。

在笔者看来,日本虽然少有大型新建项目和新区建设,但是对已有地下空间的持续“经营”需要更多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和恒心,其中东京丸之内地区地下空间堪称可持续生长、精细化管理的典范。

感谢束教授向本文提供大量亲自拍摄的精美照片。

丸之内(丸の内,Marunouchi),位于日本首都东京市中心,座落于东京都千代田区皇居外苑与东京车站之间,按北京人的说法,就是正儿八经的“皇城根儿”。整个区域包括丸之内、有乐町和大手町(总称为大丸有地区),总面积约120公顷。

江户城开府后,丸之内是侍奉将军领主们居住的地方。三菱集团在明治维新后(1890年)从政府手中高价获得了全部土地,以1894年三菱一号馆的竣工为起点,经过了125年的持续开发建设,一直是日本最有名的商务金融区,也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

至2017年,丸之内地区内建筑总数109栋,平均容积率高达7.0左右,入住企业有4300家,约有28万白领在这里工作。地区内92家上市企业合并销售额约135万亿日元,相当于日本GDP的25%,是全世界商务金融活动最频繁、最方便、最有效率的区域。

交通基础设施配有28条轨道交通线路、13个车站,高速公路出入口6个,停车位约13000个,区内还有穿梭巴士,拥有其他地区无以伦比的便捷的交通网络。

作为百年之计的CBD建设,丸之内的总体设计被予以高度重视,形成了完善的“街区建设导则”。该导则是基于自由的讨论和公民协议制定的,导则的实施更促进了公共团体和民间的协力,堪称为PPP合作模式的典范。

丸之内的总体设计规划了八个未来发展的共同目标,分别是:

  • 可方便、舒适行走的街区( Passable City)
  • 文化繁荣的高品质街区( Prosperity Culture)
  • 引领时代的国际化商务街区( Global Business City)
  • 安全城市( Safety City)
  • 信息化交流街区(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地方、行政、来访者协力培育的街区( Partnership)
  • 与环境共生的街区( Environmental Symbiosis)
  • 风格和活力协调的街区( Stately Activity)

2014年12月,东京车站建成一百周年,JR东日本公司与东京都政府开始整建丸之内侧站前广场和地下空间,花费约66亿日元,历时三年。

站前广场总面积19000平方米,占地6500平方米、仅供行人通行的中央广场,地面以白色为基调的花岗岩铺设,并种植樱花树和枫树,以观赏四季不同的景色。

中央广场南北两侧的交通广场是公车及出租车停靠区,新建的一些地下出口也很有趣味,黑色波纹板围合成的小盒子,整合了管理办公室,地下出入口以及类似社区用房等功能。

丸之内的步行者网络由地上、地下两个层面构成,其中地上层面包括街道及私人用地内的步道、节点广场等,地下网络也在补充原有公共通路的情况下逐步完善。

以东京站、有乐町、日比谷、二重桥前、大手町等13个站点为核心,通过道路地下步行通道和各个大厦的地下通道,形成以东京站丸之内地下公共广场(兼具避难)为中心,从大街逐渐向小尺度街道分支,彻底打通了各私有地块的地下商业空间,像血管一样分布的地下步行者网络。

地下步行通道直通各大厦的地下层,路边各种精美的店铺给予步行者空间以魅力。地下通道与大厦连接的部分,采用设置挑空空间直通地上层、或可自然采光的下沉广场等手法。

同时,为了提升地下公共步行通道的活力和吸引力,定期举办街边集市、展览等公共活动。

由于丸之内地区轨道交通、地下通道发达,各建筑物互相连接,人流量密集,确保地下空间应对地震、水灾等灾害的安全极为重要。

2014年制定《大丸有地区都市再生安全确保计划》,通过硬件软件搭配,实现在灾害时,大丸有地区多数在确保逗留者安全的同时,将灾害带来的混乱等抑制到最小限度,保持城市机能继续和尽早修复。

2016年制定《丸之内地区地下街等浸水对策计划》,包括情报收集和传递、避难诱导、浸水防止设施设置和管理、防灾教育和防灾训练等内容。

针对由地下步行空间、停车场网连接的地下空间进行统一的标识设计,沿着地下主要步行空间流线设置的地下街区导向标识、吊挂式引导标识将设计和内容进行统一,使得多数来访者和就业者易懂,这对安全、舒适到达目的地是必不可少的。地铁出入口采用透明玻璃,确保提高辨别性的同时,起到遮风挡雨、引入室外光线的作用。

(未经允许,该文章不得转载、篡改)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微信关注“地下设施智库”,了解更多资讯!

平台注册入口